小脑脓肿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天按一按就能一辈子不生病的10个人体大 [复制链接]

1#

众所周知,我们人体是有许多的穴位存在的,而这些穴位几乎分布在我们人体的每一个部位,现在很多人都会用穴位来养生,而不同的部位的穴位的功能是不同的,通过按摩这些穴位可以治疗许多的疾病症,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人体上的十个保健养生的穴位,经常按摩,能长寿的哟!

明目醒脑穴:风池

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

风池穴位置: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

穴位配伍: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风;配风池穴、血海穴、百虫窝穴治疗荨麻疹。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此外,按揉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养胃穴:中脘

人体穴位,属奇经八脉之任脉。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本站有关此穴的治病疗法有:治疗恶心、治疗烧心、嗳气、治疗慢性肝炎、治疗慢性胃炎、胃痛,辅助消化等。

穴位位置: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

主治疾病:胃脘痛,腹胀,呕吐,呃逆,反胃,吞酸,纳呆,食不化,疳积,膨胀,*疸,肠鸣,泄利,便秘,便血,胁下坚痛,虚劳吐血,哮喘,头痛,失眠,惊悸,怔忡,脏躁,癫狂,痫证,尸厥,惊风,产后血晕。

穴位配伍:配百会穴、足三里穴、神门穴治失眠、脏躁;配膻中穴、天突穴、丰隆穴治哮喘;配梁丘穴、下巨虚穴治急性胃肠炎;配肝俞穴、太冲穴、三阴交穴、公孙穴治疗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配上脘穴、梁门穴(电针20分钟)治胆道蛔虫症;配阳池穴、胞门、子宫穴(针灸并用),治腰痛、痛经、月经不调(子宫不正);配气海穴、足三里穴、内关穴、百会穴治胃下垂。

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补肾固元穴:关元

关元,出《灵枢·寒热病》。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属任脉。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的前皮支的内侧支,腹壁浅动、静脉分支和腹壁下动、静脉分支。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痿,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穴位位置: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

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养护心脏穴:内关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

穴位位置: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

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热止痛穴:合谷

合谷,出《灵枢·本输》。别名虎口。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而有桡神经浅支,深部有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并有手背静脉网,近侧为桡动脉从手背穿向手掌之处。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穴位位置: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

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指压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如果伴有发烧,可用瓷汤勺刮颈后部皮肤或用手指揪拉周围皮肤,直到发红发紫,有助于排出热*,较快退烧。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委中穴是人体穴位之一,委中穴位置位于人体的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委中穴在腘窝正中,有腘筋膜,在腓肠肌内、外头之间;布有腘动、静脉;有股后皮神经、胫神经分布。此穴的主治疾病为:坐骨神经痛、小腿疲劳、肚子疼痛、脖子酸痛、腰部疼痛或疲劳、臀部疼痛、膝盖疼痛。该穴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该穴的治病疗法有:按摩疗法治疗骨折伤痕等后遗症、增强性活力的指压法等。

中医讲,“腰背委中求”,长期久坐、姿势不当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畅腰背气血。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舒筋活络穴:阳陵泉

阳陵泉人体穴位。前人依其所在部位而命名(胆属阳经,膝外侧属阳,腓骨小头部似陵,陵前下方凹陷处经气象流水入合深似泉,故名“阳陵泉”)又名筋会、阳陵、阳之陵泉;是足少阳之脉所入为合的合上穴,为八会穴之筋会。

历代针灸医家将之列为要穴,亦与其主治有关。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三陷下者炙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此是治疗胆腑病症。阳陵泉又治筋病,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有:“……筋急,阳陵泉主之。”《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歌》:“膝肿并麻木,冷痹及偏风,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阳陵泉又治疗足少阳经体表循行通络上的病变。

穴位位置:阳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时候要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阳陵泉的位置。

平时按揉阳陵泉,再配合活动肩膀,可以缓解肩膀周围的疼痛。此外,阳陵泉还对乳房胀痛、两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有缓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中医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诀,说的是,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白领和亚健康人群,每天按压足三里10分钟,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疲劳。

滋阴养颜穴:三阴交

三阴交穴是身体的一个穴位。三阴,足三阴经也。交,交会也。三阴交穴名意指足部的三条阴经中气血物质在本穴交会。本穴物质有脾经提供的湿热之气,有肝经提供的水湿风气,有肾经提供的寒冷之气,三条阴经气血交会于此,故名三阴交穴。

三阴交被称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按揉三阴交,有助于打通人体淤塞,保养子宫和卵巢,还有调月经、除斑、祛皱、祛痘,治疗皮肤过敏、皮炎、湿疹的作用。从经期前三天开始,每天按揉三阴交,坚持三个月,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按揉时,将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后再揉。因为按揉三阴交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所以不适合孕妇。

安神健体穴:涌泉

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天气转暖后,可赤脚或穿袜在鹅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涌泉穴。

穴位因人而异,很难确定在哪一个点上。所以,如果实在确定不了,也不要灰心,找不到穴点找到穴区也是可以的,也就是围绕着穴点的周围一圈,选择揉按的方式,一样有效果。也就是以自身手指的长度来衡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