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用什么药膏好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817/5631700.html自古以来,人们皆知道“肾主骨”。“肾主骨”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此说一直为历代医家熟知,且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肾主骨
《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其又言“肾生骨髓”、“其充在肾”,最早提出了“肾主骨”理论。《素问·逆调论篇》亦云:“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提示肾的功能影响骨髓的充盈。
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肾生骨髓”、“其充在骨”,指出骨骼生长发育的好坏与肾精的盛衰有着密切的联系,骨依靠髓的滋养以强健,而髓又为肾精所化生,只有肾精充足,骨骼才能坚实强壮。在《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记载:“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故骨者,肾之合也,髓者,精之所生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进一步表明了肾精充足能直接使得骨质强韧。
(二)少阳主骨
但其实在《内经》中也首次提出了“少阳主骨”的理论。但其认知和影响力却远不及肾主骨理论。《内经》中有许多关于“少阳”与“骨”关系的各条经文。比如:《灵枢·经脉》中记载:“胆足少阳之脉……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最早提出了少阳与骨存在联系,明确指出足少阳胆经病变与全身骨与关节病变密切相关。《灵枢·终始》与《素问·诊要经终论篇》均记载:“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表明“少阳主骨”的适应证也包括了关节弛缓。对此,王冰也加以认同:“少阳主骨,故气终则百节悉纵缓。”
治疗上,《灵枢·根结》提出:“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枢,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表明骨繇病亦是少阳主骨的适应证之一。杨上善注解本言:“枢主转动,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少阳经既为三阳之枢又为阴阳之枢,即为枢机。人体各关节以运动为主,恰似人体骨骼之枢机,关节的运动可以看做是骨骼的功用。胆为腑属阳,少阳胆经亦属阳,主枢机转动开阖,与人体关节之运动相应。由此可推断古人认为少阳胆经主骨之用。
对于“少阳主骨”,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也提到:“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因“骨为干,其质刚”,胆主决断,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骨质与胆气俱刚,即“质刚气亦刚”,同气相合,二者具有相通性。足少阳经脉禀受胆的刚气,以“刚”影响全身骨骼。这种观点符合中医以脏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又有,厥阴肝属木,与春季相通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人体之肝气正常升发,疏泄有条,气机通畅,少阳胆气则与之相应而升,气血调畅,脏腑得安,筋骨得荣,功能得健,生机不息。胆为阳木,肝为阴木,二者一表一里、一阴一阳,起萌发阳中之少阳作用,其他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肝胆少阳春生之气升发。可见骨的生长发育和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借助肝胆的升发之气。
(三)“肾主骨”与“少阳主骨”的关系
由此可见,“肾主骨”与“少阳主骨”理论并不矛盾,反而是互为补充,这是两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不同概念。“肾主骨”理论实为肾脏主骨之体,是肾藏精功能的外延,骨骼坚实有赖于肾精的充足及髓海的充盈;“少阳主骨”理论侧重于少阳胆经主骨之用,骨骼之间关节的运动有赖于少阳枢机经气通利。两者一阴一阳,一体一用,这种既有脏器功能,又有经络作用的多元性调节机制,使人体五脏与五体的联系,经络对脏腑肢节的联络作用更趋密切,进而把人体上下内外,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四)髓会绝骨
绝骨首见于《灵枢·经脉》:“足少阳胆之脉……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是说腓骨在此凹陷部位,从外踝向上推按,至此似乎中断,故该处称为绝骨之处,是从穴位的解剖位置和取穴特征来论述绝骨。
“髓会”一名最早见于《难经·四十五难》:“经言八会者,何也?然:腑会太仓,脏会季肋,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
“髓会”隶属于特定穴,是与脏、腑、气、血、骨、筋、髓、脉相关的八会穴之一。根据八会穴理论分析,“髓会”是人体髓气汇聚的地方。现代针灸临床上应用广泛,凡属骨骼系统疾病及诸髓病,如贫血、肢体软弱无力、骨髓病等,皆可取用。
“髓”的中医概念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五藏别论》篇载:“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素问·脉要精微论》载:“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由此可见,髓是人体内的一种不同于脏腑的别类重要组织,贮藏精气以濡养机体而不泄于体外,髓纳于骨内,如果不能长久站立甚则走路摇晃不稳,说明髓虚则骨的功能将要衰败。可见,髓与骨密切相关,全程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生命过程。“会”指的是交会、汇集,髓会一词定义便是髓气汇集的地方。
那么位于下肢外踝上,与脑部髓海相距较远的绝骨穴是如何与远在颅内的髓海建立联系并能调治髓气的呢?有学者认为,纵观胆经之循行,其覆于颅内髓海呈左右外包绕三匝之势,较之其余诸经,在颅部最长、覆盖范围最广、经穴分布亦最多,胆经经气与颅内髓海之关系不可谓无关联。远治作用及远端调控是腧穴的应有特点,由此推知,绝骨穴亦可因其循行所过针刺激发经气与颅内髓海相联。
(五)绝骨穴的临床应用
绝骨穴的临床运用甚广。以下简要举例:
一则,头颈部肌肉骨骼系统的疾病。
如颈椎病、落枕等,《备急千金要方》中所言绝骨治“筋缩诸节酸折”。
二则,中风。
中风的发生在中医中多以“内虚邪中”立论,“虚”为发病基础,针刺髓会绝骨穴与之“髓海不足”相对应,古代医家选用绝骨穴配伍应用治疗中风,以达到补骨生髓、滋养脏腑经络的功效。《针灸大成》中就有“半身不遂、中风:绝骨、昆仑、足三里”的记载。以及中风后遗症期肢体功能的恢复,有研究发现,针刺绝骨、足三里可改善脑血管舒缩反应预防脑出血;针刺绝骨穴还可降低血压及高血压引起的头晕、耳鸣。
三则,其它肢体经络疾病。
如肩周炎、急性腰扭伤、胁痛、半身不遂、坐骨神经痛、腰腿痛、痿证等等。《针灸大成》载:“百节酸痛:魂门绝骨命门外关。”胆经循行于人体侧面,是人体枢纽,古代医家治疗肢体经络疾病时,多选用胆经中绝骨、阳陵泉等穴位舒筋通络、柔筋缓急。
四则,外科疾病。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绝骨主风劳身重……绝骨主瘘、马刀掖肿。”古代医家多用该穴治疗疮疡、肛肠等外科疾病。
五则,妇科疾病。
《医学纲目》云:“妇人四旬,小产成病,百节痛,无常处,卧床不起,八字(五分),环跳(四寸),五枢(三寸半),曲池、液门(各寸半),绝骨(二寸半)。”妇人因经带胎产多气血亏虚,绝骨有疏肝利胆、壮骨生髓的作用,对治疗经带胎产中的杂病有重要意义。
六则,儿科疾病。
《针灸聚英·杂病十一穴歌》中记载:“遍身生疮曲池穴,合谷三里绝骨良。”治疗儿科疾病的记载多为小儿疮疡、小儿腹满不能食。
从各家报道的多种不同病症的临床验案来看,绝骨穴有通络止痛、舒筋行气、调髓益脑之功效,“髓会”之名当之无愧。
(六)董老师临床应用绝骨穴
临床工作中,董老师亦常常运用髓会绝骨穴。试看以下几则医案。
1、一病患,检查发现由脑脊液漏出导致的低颅压综合征,症见头部持续胀痛,伴恶心、颈部僵硬感,医生要行硬膜外自体血贴膜修补漏口。从中医来分析,这是肝阳上亢,胃气不降。可针风池、绝骨、太冲。汤药和针灸配合,若效果不显,再考虑手术。
2、各种原因引起的耳鸣。如因熬夜、暴怒、劳累而导致耳鸣发作,分析其病机,皆与肾、脾、肝三脏相关。其本属虚,而其标属实。常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结合的方法,局部取听宫和听会,调畅耳窍气机;远端取足三里、绝骨、足临泣,引火下行。更针百会以安神,调畅头部阴阳气血平衡;太溪为肾之原穴,有补肾固本之功;太冲为肝之原穴,有疏肝理气之效。诸穴合用,亦是标本兼治。
3、对于虚火上浮,高风飘摇引起的眩晕,常先针小柴胡穴组,其穴包括阳陵泉、足三里和太冲,取其燮变阴阳,调和木土之功,配合绝骨,往往针入而眩晕消失。
4、颈椎病。常针束骨(膀胱经输穴)、绝骨(髓之会)、后溪(小肠经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手三里(大肠经穴,多气多血),临床体会到,颈椎不管有何种不适,多可针入取效。另外,董氏奇穴的重子、重仙,亦有速效之功。
5、治疗腰痛、项痛及肩痛。比如,治项后痛,往往先针太冲,或束骨,或绝骨诸穴,嘱病人活动颈部,若痛未减,再加手三里,往往有速效之功。必要时可配合大椎、颈百劳。
6、血压高的患者常常会有手指、脚趾麻木,或者皮肤有蚂蚁爬行的感觉,手指不灵活以及颈部以及背部肌肉的紧张、酸痛。从中医来分析,之所以麻木,是气血不畅,不能濡养肌肤了。可针百会、四关、足三里、阳陵泉、绝骨诸穴,可迅速缓解病情。
7、针灸最能治未病。如准备参加运动会,可提前针灸阳陵泉、曲池、绝骨等穴,有助于让身体处于良好的激发状态,既可提高运动成绩,亦能预防运动损伤。
8、一病人擅长运动,为奥地利铁人运动的前三名,其脉甚缓而有力。半年前感冒未愈即坚持运动,出现全身肌肉关节疼痛,项不能转。在当地一直治疗无效。邪客营卫,肌腠拘急。针风池、大椎、颈百劳、后溪、束骨、绝骨、太冲诸穴,针入项已可自由活动,身痛消失一半,二诊近愈。
9、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常用绝骨、束骨作为一组穴位,先针健侧,若效果不显,再针病侧。要求病人取平卧位,贴骨进针,病人产生比较强的酸麻胀感。针入病人活动腰腿。
10、小雪节气当日大雾。一中年女子晨起突然头晕眩,天地旋转,不能起床,伴恶心。其脉浮大,这是虚火升浮,干扰神窍。急针风池、大椎、百会、四关,绝骨。出针后诸不适皆消,随后数天未再复发。此类病证看似不明原因,其实多与天地气机相关。
11、多发性硬化(MS)颇难康复,但针灸疗效满意。常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大椎、灵骨、大白、中脘、足三里、太冲、绝骨诸穴。
12、放化疗后导致白细胞下降,此为脾虚,生化乏源,可灸脾俞;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可灸中脘、足三里;放化疗伤肾且损元气,需灸气海;现代医学认为骨髓造血,可灸绝骨。每次选两穴,用小艾柱做化脓灸,最能扶阳固本,健脾生血。
13、有中风先兆症状,如体胖气虚、痰多眩晕、心慌心悸、时而语言不畅、手指或足趾发麻、甚至于小腿发酸重麻感等等。可急灸足三里和绝骨穴,或者针刺百会、风池、足三里、丰隆数穴,都可有效预防中风。
综上所述,绝骨穴能治大病、重病。理解并运用好绝骨穴,在中医临床中十分重要。
董洪涛注:本文由我的学生璐撰写。#百里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