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扁平疣医院网站 http://pf.39.net/bdfyy/tslf/210314/8744639.html患友日记
本篇内容来自麻辣汉语作者刘志刚老师的分享,刘老师是中国国内首部对外汉语课堂趣事题材的漫画作品作者,其所患脑瘤并非颅咽管瘤,但是他勇敢的对抗肿瘤的复发和放疗,以及积极的工作和生活等经历都非常励志,爱久妈妈与刘老师沟通,希望可以分享出来鼓励我们鞍区的战友们,非常感谢刘老师同意并为我挑选出他已发表的涉病类的经历内容,感恩遇见!
本文将收录在“患友日记”主题下。这个主题里每篇文都是我们患友自己的真实经历,所有观点仅代表患友们的个人立场,沉淀下来是为了让战友们可以参考一些经验,在激励中收获希望,非常感谢友友们愿意把经历分享出来。
年11月自己被查出得了脑瘤,在北京接受了开颅手术,十个小时的手术,得逃大难。这段经历,后来被自己写在了这篇文章里《没有痛苦,只有感恩》。
打那之后的每年暑假,医院做术后的复查,以确定脑瘤没有复发,同时检查身体恢复的情况。
过去的五年都还好,但是今年暑假的复查结果却不太好,脑瘤“疑似复发”,北京的大夫强烈建议自己三个月之内,医院再做一次复查,以判断病情,决定下一步的方向。
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我在印医院做了一次脑部的核磁检查,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得以第一次对“医院”有了直接的接触、感受和体会,所以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那天早上一大早,医院,但是导航却让司机把我“错误”医院的急诊楼,进去急诊楼的前台一问,离着我要去检查的中心还有一段路,而且那天特别冷,如果从外边转过去的话,要受点罪。
幸运的是,正好一位执勤的大夫路过急诊,知道我要去放射科检查中心,非常热情的一路带着我,从医院内部,弯弯绕绕,走了十多分钟,来到了检查中心的前台。
对这位热心大夫的感谢自不必多说,而前台的工作人员的热情友好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当我问洗手间在哪里的时候,前台一位貌似工作人员的大叔担心我找不到,甚至直接把我带到洗手间门口,还教给我怎么开门和关门——那个洗手间设置了自动开关,不了解的话,还真费点劲。
后来无意中一聊,才得知这位大叔原来只是一位志愿者。
医院的环境整洁、干净、安静,看不到往来疾走的大夫,只见在沙发上安静等待接受检查的病人,医院,医院的样子,更像一个“会客中心”。
所有这些,都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触动我的,还是自己在做核磁检查的过程中,那些让人倍感舒适甚至温暖的小细节。
我做的是脑部的核磁CT检查,先来说一下在国内做这个检查的大概流程和情况。
在国内做这个检查,也是首先要预约好时间。在做检查的前几天,需要先做一个抽血化验,检查的当天要拿着这个验血结果去做检查。而在检查的当天,不能进水和进食,需要空腹做这个检查。
检查当天,来到放射科中心后,如果是做MR增强的核磁,前台值班的护士会首先把一个针管扎到你的手臂上——那个针管是连接一种检查中需要的“显示液”之类的东西的。
然后在等到自己之后,进入检查间,在前一位患者还在核磁机器上的时候,大夫会进来跟你交代一些注意事项,然后给你一对儿耳塞,让你在那里安静的等待。
然后就是被“送进”机器里做检查了,下面的这幅图,可以省却很多描述的麻烦。
做这个检查,就我自己的经验,已经跟一些其他做过这个检查的“病友”的交流,具体来说,病人面临的“挑战”有两个。
一是被送进那台机器之后,自己的头部和半个身子就处在一个密封的空间里,平躺在那里,眼睛往上看十几厘米处,就是冰冷的机器,而要在这个密闭的空间纹丝不动的做半个小时的检查,对有“幽闭恐惧症”的人来说,堪称恐怖。即便是没有这个症状的,也很憋屈很难受很焦虑。
另外一点是,检查过程中的机器的噪音很大,而且是各种“变换”的敲击声和打击声,让本就不那么舒服的检查更显得漫长——这也是为什么大夫会提前给你一个耳塞的原因。
而在检查时,当大夫把你“安置”平躺好之后,就会去十几米开外的工作间去操作机器和电脑。偌大的检查间,只剩下你和头顶的机器,大夫离开的那一刻,死一般的寂静+幽闭的空间+不能动不能喊,就是那一刻的感觉。
一句话,在国内做这样的核磁检查,虽然远远称不上痛苦,但是绝对也没那么舒服。
医院的这次核磁检查的经历,对我来说,却是远非国内可比的一次近乎美好的体验。
在检查之前,我就被告知,既不需要抽血,当天早晨也完全可以喝水吃饭,不需要空腹,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让我“惊喜”。
检查的当天,轮到我了,一位高大帅气的男医生来到等候室,互相问候之后,告诉我将由他来负责我当天的检查。
引导我来到检查室,简单的询问了一些基本情况后,这位大夫递给我一个大大的耳机,告诉我检查过程中,听音乐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还在惊喜于这样的小贴心,这位大夫已经随手打开了办公桌上的一个Ipad,问我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可以帮我选。
“有中国音乐吗?”我半开玩笑半认真的问。
“有啊!”——居然还真的有!
于是,在四十分钟的检查过程中,一对儿套在耳朵上的耳机,耳机里飘出来的邓丽君的歌声,将机器的打击声以及各种杂音冲淡,也冲淡了随之而来的焦虑。
交代完后,这位大夫带我走进里面的机器,帮助我躺好,为了让我舒服,还特意在我的腿下垫了一个枕头。
然后,这位大夫递给我一个连接着线缆的小球,让我拿在手中。
“检查过程中如果你有任何的不舒服,需要停下来,或者需要跟我对话,你只需要按一下这个就可以了!”他对我说。
这是多么贴心的一个安排,它向你传达的是:“别担心,我随时在你身边!”
而被“送进”机器内部之后,我又惊喜的发现,眼睛往上看出处,头顶的正上方,有一个像镜子一样的反射器,十几米开外的工作间里,这位医生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清晰的在这里看到。
手里的“遥控器”,头顶上的“显示器”,这两个贴心的小细节,极大的缓解乃至消除了一个人在这个密闭空间的焦虑。
检查过程中,每到一个节点,大夫都会停一下,告诉我,下一步要做什么,大概几分钟。这一点,也不像国内的大夫,把你送进机器之后,除了叮嘱一句“别乱动啊”之外,自始至终,就跟你再没有什么交流。
检查大概进行了三分之二,突然停了下来,大夫走到机器前,告诉我,他需要帮我扎上一个针头,但是扎上这个针头后,剩下的检查时间也不过五六分钟了,所以“没什么可担心的”。
这又是一个强烈的对比:国内是“扎上针头等着”,在这里,却是“不到最后一刻不扎针头”。
四十多分钟的检查,就在这一个个惊喜不断的小贴心的操作下不知不觉完成了。
从机器上下来,这位大夫问我感觉怎么样。
“非常好!我甚至有点享受这种检查了!”我说。
听到我这么说,这位大夫也笑了。
这就是我医院做核磁检查的一次经历,对比自己在国内的经历,就会发现,医院的“硬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之所以带给自己完全不同的感受,全在于前文中所记录的种种的小细节,而这些小细节的背后,体现的恰恰是在这个过程中,医院,对病人入微的尊重、理解和体贴,是一种“设身处地”为病人思考和着想的同理心。
而写下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又绝对不是“你看医院和大夫有多好,医院相比之下就差很多”这样的混账逻辑,纯粹只是一个客观的记录。
前文中所记录和描述的,医院的种种不足和遗憾,在我看来,背后都尤其复杂的原因,没有任何可以“吐槽”甚至指责的——医院每天川流不息的患者的数量,就可以想象医生的工作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又有什么可以去苛责的呢?
更何况,我的这条命,医院给救下来的,我一直对“医生”这个职业这个人群,不分国界的,心存感恩和敬佩之心。
但是有个插曲,却值得玩味。
我是在11月11号(也就是大家都忙着剁手的那天)早晨做的这个检查,而最近拿到的检查结果,却完全不是惊喜。
而就在这前一天,也就是11月10号,自己刚刚结束了在迈阿密的一场讲座。
前一天在大学校园里做讲座,讲台上意气风发,第二天的清晨,医院的检查间,惴惴不安的等待命运的安排。
医院,从“站在讲台前”到“躺在机器上”,一喜一“悲”,不过在一夜之间,人生,就是这样。
人生无常,唯有珍惜当下。
所以,永远也不需要去羡慕任何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光瞬间”,也有自己的“至暗时刻”。
同样,也不要轻易的去给别人贴标签做评价,因为你或许根本不知道,Ta正在承受着什么。
年11月23日夜
于美国家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