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下垂体位于颅底骨正中央一个名为蝶鞍的凹陷,是身体中激素的主要控制中心,会产生几种重要激素来维持身体机能恒定。脑下垂体肿瘤约占所有脑瘤10~15%,而绝大部分脑下垂体肿瘤都是良性,生长缓慢。
以大小来分类,分成少于1厘米直径的叫做微腺瘤,大于1厘米直径的叫做巨腺瘤。也可以区分成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
功能性肿瘤会过量产生激素,进而在影响生理机能时会被发现,此时肿瘤一般不会太大。相对地,非功能性肿瘤因不产生激素,长到一定程度后有视力障碍或内分泌功能低下才检查出来,此时肿瘤往往已经2-3公分大。
脑下垂体的腺瘤症状可再细分成如下几类:
一、激素的生产过量
症状表现取决于患者属于那一类型激素生产过量。过多肾上腺皮质刺激素的肿瘤会导致库兴氏病,容易出现肥胖、高血压和肌肉软弱等症状;催乳激素细胞腺瘤是会生产过多催乳激素,症状包括不规则的月经,不孕和乳汁不正常分泌。生长激素肿瘤导致肢端肥大症,特征为面部的改变和手脚粗大等。但是上述症状仍须经专业医生判断以及抽血检验、影像检查方可判断确诊。
二、脑下垂体机能不足
巨腺瘤因为压迫腺体,导致荷尔蒙问题低下失调,常因此而需长期或终生补充。研究显示在某些较大的肿瘤其术前荷尔蒙低下的问题即使经过成功手术,仍然有较大机会需要长期靠药物补充治疗。
三、视野缺损
一个大的肿瘤可能向上生长到蝶鞍上面而压迫视觉神经(视交叉)。这常常导致一种特别视野缺乏,称两颞侧半盲。早期垂体腺瘤常无视力视野障碍。如肿瘤长大高度达2公分以上,因向上伸展,压迫视交叉,则出现视野缺损。如果未及时治疗,视野缺损可再扩大且有可能并发眼皮下垂及眼球运动受阻。
四、非特异性症状
有些脑下垂体的腺瘤可能导致头疼、眼睛后方之压力感或肿胀感。另外,脑下垂体腺瘤有个肿瘤中风的风险,文献报告有10%的机率,发生时严重头疼、复视和视力模糊,会让疾病进展变快甚至成为急症,需紧急治疗外科手术。
诊断方法
患者被怀疑有脑下垂体腺瘤必须接受完整检查。
一是以核磁共振或电脑断层检查蝶鞍部位。第二个检查是一个完整的脑下垂体内分泌评估,确定肿瘤是否激素分泌异常。据以分类是功能性或非功能性腺瘤,提供治疗方法的选择。
治疗选择
不是所有脑下垂体肿瘤的患者都需要立即治疗。有时是在其他脑疾患的影像检查时,脑下垂体的非功能性微腺瘤无意中被发现。在这种情况下,追踪观察是一个合理的选择方法。
治疗时机可以当微腺瘤长大时才进行。有研究报告垂体瘤体积增大一倍约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或是一年约长大2-3mm的大小。虽然是属于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但是突发性垂体肿瘤出血意外(中风)的比例约占10%,这种风险是观察治疗的病人需要注意的。
药物治疗
使用药物治疗的肿瘤是催(泌)乳激素瘤,但是近年来发现有过半的病人肿瘤在停药后出现泌乳激素再上升、肿瘤再长大的情况。使得病人须接受长期或终生的服药。也因此有些病人及医生考虑优先选择手术切除。
外科手术
如上所述,除了泌乳激素瘤可先考虑药物来治疗以外,大部分的肿瘤需借助手术切除为佳。而目前绝大部分是采取经鼻内视镜手术来切除肿瘤,少部分才会考虑传统开颅手术。跟传统开颅手术相比,经鼻内视镜手术切除率因为多角度的内视镜辅助提高许多,病人满意度及接受度很高。
放射治疗
如果手术无法切除整个肿瘤,放射治疗是后续控制肿瘤和防止它生长的方法,不过因为脑下垂体和下丘脑(其它重要激素之控制中心)在治疗期间也接受辐射照射,约有一半患者接受常规放射治疗后最终发展成脑下垂体功能低下。
放射手术电子刀是另一种治疗的选择。通过集中能量精淮地照射肿瘤,这个治疗方式对正常脑组织暴露之辐射量减至最小。
资料数据显示,放射手术比放射治疗更有效地降低异常激素分泌,并且缩短治疗时间,是相当有效的第二线治疗方法,而且最终发展成脑下垂体功能低下的机率比一般放射治疗低很多。
治疗后的追踪评估
临床上评估脑下垂体瘤治疗效果可以从两个方向着手,即追踪肿瘤的体积及荷尔蒙功能变化。影像学检查应用在追踪脑下垂体瘤十分重要,临床上常常以核磁共振或电脑断层比较其治疗前后肿瘤影像的差异,作为评估治疗效果及后续追踪的重要依据。
此外,追踪荷尔蒙功能变化也是评估肿瘤治疗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方向,因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可能导致脑下腺功能低下,对于所有接受治疗后的脑下垂体瘤病人,需要定期追踪其所有荷尔蒙功能,对分泌型之功能性脑下垂体腺瘤后续追踪相关荷尔蒙浓度,可作为预测肿瘤复发的指标。
结语
脑下垂体肿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因为位于颅底中央,紧邻颅底大血管、视神经及其他颅神经,术前需要有完整的内分泌、视力(视野)及影像检查。术中(或放射手术治疗)也要留意正常腺体的位置与功能。
每一位脑下垂体瘤病人的治疗都必须视病人本身症状及当时情况而定,所以就医时要仔细跟治疗医生讨论,才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