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西大街,有这样一间“爱的小屋”——西安市心羽志愿服务中心“爱心家园”。推门进去,不到平方米的房子窗明几净,几张架子床依次摆开,加上爬爬毯和行军床,这里最多可容纳数十人。阅读区、游乐区摆放的绿植、毛绒玩具,更为小屋添了几分温馨。
年9月以来,心羽“爱心家园”共帮助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多个贫困家庭的大病患儿来西安治疗,其中名患儿已康复返乡,受益者达上千人。这些孩子大多患有胆道闭锁、脑瘫、肿瘤等各种慢性疾病,年龄最小的只有1个多月大,最大的也不超过14岁。这个出租屋总是充满着欢乐、温暖和感动,它的创办者常向阳,用爱心为大病患儿建起“避风港”。
入住西安心羽“爱心家园”的患儿和家人们。金姝琦摄
常向阳是家园的创办人,也是众多孩子口中的“常妈妈”。她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小时候跟随父亲前往山中看望贫困户,心里播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如今,她在做公益的路上走了38年。0年,常向阳下岗后,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公益事业中,和志愿者一起科普胆道闭锁医疗常识、筹集救助善款……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常向阳萌生了创办“爱心家园”的念头。年6月的一个晚上,在医院做志愿者的常向阳遇到一个打地铺的婆婆。婆婆告诉常向阳,西安物价太贵了,连馒头都要6毛钱一个,自己但凡有办法也不会躺在这里。常向阳问婆婆,医院附近有一个可以免费吃住的地方,她去不去。“婆婆当时反问我,是不是烧糊涂了,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常向阳说。正是这次对话,让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要为这些贫困患儿家庭提供一个“家”,一个分文不收的“家”。
常向阳在心羽“爱心家园”工作。金姝琦摄
说干就干,常向阳先在一位好心房东那里低价租了一套平方米的房子,紧接着购买家具,布置这里。7张架子床被她依次摆开,厨房、卫生间、储物间也都收拾得干干净净,阅读区、游乐区摆放着绿植、绘本、毛绒玩具、拼图等,最多能容纳12个家庭,整套房间看起来温馨极了。年9月,常向阳个人出资创办的心羽“爱心家园”正式对贫困患儿家庭免费开放,主要面向贫困户家庭、因病返贫的患儿家庭。截至目前,常向阳个人出资已达60余万元。
创办“爱心家园”不容易,要坚持做下去更不容易。每个月房租费、水电费、物业费加上所有人的食宿费用,至少需要2万多元的开支,如果只靠常向阳接零活儿、打零工,还远远不够。“除了我爸妈会从他们每月的退休金中省出块钱给我,另外还有其他爱心人士捐款捐物。虽然情况很艰难,但我会竭尽全力让家园维持下去。”常向阳说。
常向阳(右)和患儿在一起。李羽佳摄
很快,在医生的推荐下,来自甘肃的王芳芳,由父母陪同着第一个入住心语家园。王芳芳有智力障碍,第一次来家园时,大口吃完“常妈妈”做的面条后,就迫不及待地穿上了志愿者姐姐带来的连衣裙。小姑娘一边低头欣赏自己的新衣服,一边高兴地转圈圈。由于平衡感差、站不稳,整个人摇摇晃晃,可她却笑得很大声。一旁的常向阳,忍不住红了眼睛。
年,陕西洋县贫困户袁水生带着不满两岁、左脑萎缩的儿子找到了常向阳。从小失去父母的袁水生,在家安顿好患有癫痫且无自理能力的妻子后,独自带着儿子来西安治疗。没过多久,他四处求人借来的钱被医药费、住宿费、伙食费等消耗完了。就在他感到绝望时,医院的一个病友告诉他有个叫做“心语家园”的地方,或许可以帮他摆脱这种困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袁水生来到了心语家园,并且一住就是11个月(年孩子已康复返乡)。在此期间,他没有掏过一分钱。
西安市心羽志愿服务中心“爱心家园”志愿者合影。赵孟虎摄
之后,要么是医生、患儿家属推荐,要么是西安市心羽志愿服务中心志愿者主动联系,越来越多的孩子住进“爱心家园”,成为“常妈妈”的“孩子”。常向阳不仅用这个出租屋为众多患儿家庭筑建起了“避风港”,也让更多的人学会了爱与分享。一个妈妈买了吃的,所有孩子都有份;一家有了困难,所有家庭都会搭把手帮忙。在这里,小爱升华,化为了大爱。
常向阳带着患儿们在西安游览。金姝琦摄
“父亲是我做公益的领路人,是他的点滴教育让我懂得了做人的责任。”常向阳说,父亲80多岁时,还经常为如何更好地建设“爱心家园”出谋划策,每天都会打电话问候这些孩子们的身体情况,来看望他们的时候还要认真检查自己的工作日记。
常向阳回忆说,80多岁的父亲因病住院,昏迷8天后醒来,第一句话竟然是:“谁在家园照顾孩子?”看见父亲对孩子们如此不舍,常向阳便让孩子们每人录了一段七八秒的视频,孩子们纷纷在视频里说:“常爷爷快快好起来,早日康复,我们等你回来。”她把视频播放给父亲听,老人努力想睁开眼睛却又睁不开,嘴角露出了微笑。
不久后,常向阳的父亲去世了。在父亲“头七”那天,常向阳获得了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的荣誉。她说:“看到我获得的荣誉,父亲在天有灵,一定会觉得很欣慰。”说完,她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
常向阳获得陕西省脱贫攻坚奖奉献奖。赵孟虎摄
在“爱心家园”,一些孩子刚来时不会走路,现在可以扶着东西走了;一些孩子刚来时说不了话,现在能够简单地问好。“看到这些,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只要还有一个孩子叫我一声‘妈妈’,我就会继续往前走。”常向阳说。(通讯员李龙刚)(人民日报客户端陕西频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