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脓肿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微创技术,为69岁老人再换心门 [复制链接]

1#

11月18日上午,我国著名心内科专家、医院党委书记、院长袁义强率领专家团队,成功为69岁的患者完成微创下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简称TMVR)。

患者心脏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10年,二尖瓣生物瓣衰败致重度返流,术后返流消失,手术效果明显。

袁义强团队是河南省最早开展该技术的专家团队,自年6月成功实施华中地区首例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至今,这是医院独立成功实施的第五台手术。目前,该技术在我院已常规开展。

10年前,当时59岁的患者活动后突发胸闷,呼吸困难,睡觉时只能端坐呼吸才可缓解,在当地诊断为“二尖瓣后叶脱垂关闭不全”,慕名找到医院心血管外科肖长波医师寻求救治。

术前拟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手术,手术由我国著名心外专家、医院名誉院长王平凡主刀。

术中发现二尖瓣后叶部分毁损伴多发腱索断裂,部分腱索纤细延长,无法成形,王平凡团队为老人成功实施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后,老人症状消失,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20天前,老人再次突发胸闷心慌,近几天来只能半卧位睡觉,下肢也出现了轻中度水肿。

“熟悉”的病症让老人警觉,自己的心脏似乎又出现了问题。11月11日,在家人的陪同下,老人再次找到了肖长波寻求救治。

经医院心血管外科十病区副主任(主持工作)肖长波进一步检查诊断,老人10年前所更换的人工生物瓣膜逐渐衰败出现脱垂,使之失去了正常的功能。

肖长波说,二尖瓣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瓣膜疾病,外科置入人工生物瓣膜因具有良好的组织融合性,避免了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等显著优点,已成为了多数老年患者的标准化治疗。

但生物瓣膜最主要的缺点是远期衰败问题,这也是目前心血管领域一大技术性难题。老人的不适症状就是10年前置入的二尖瓣生物瓣衰败导致的。

入院时,老人心脏二尖瓣返流面积高达21平方厘米,远超出4平方厘米正常范围,返流量几乎充斥着整个左心房,导致老人心功能急剧减退,术前心衰逐渐加重,已经危及生命,必须尽快手术!

11月16日下午,袁义强、王平凡、医院副院长朱汝军等会同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超声医学科、医学影像科等多位专家共同讨论。

因老人二尖瓣脱垂严重,合并有高龄、高血压、心律失常、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陈旧性脑梗塞等多种基础性疾病,若行外科手术再次更换瓣膜,不仅手术创伤大,二次开胸手术还要克服心包瘢痕粘连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等问题。

与之相比,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入术,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很好地弥补了心外技术的风险点。

医院以强大的心血管专业为依托,利用心外技术来为患者解决生物瓣衰败的问题,手术风险其实是可控的。但考虑到手术创伤及家属意愿,专家团队一致认为,手术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患者活得更长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因此,为老人实施微创下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入术是最佳选择。

经过手术团队充分缜密的术前准备,11月18日上午,由袁义强带领心血管外科十病区肖长波团队以及杨鹏伟(心内科)、纪淑娇(超声医学)、冯艳芬(超声医学)、刘建华(体外循环)、孟宪慧(麻醉科)、郭迎春(麻醉科)、徐小杰(麻醉科)、张亚飞(心外科)、彭振宇(心外科)等,联合为老人实施全麻下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入术。

这台手术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在于:

1、手术轨道的建立是需要穿刺针顺利穿过房间隔进入左心房,才能完成接下来瓣膜置入。但老人因做过心脏外科手术,缝合后的心脏房间隔组织僵硬,房间隔壁增厚,穿刺针难以通过,稍不注意便会位移,损伤心房。

2、瓣膜的锚定及释放过程要稳准狠,稍有偏差便会脱落或移位,损伤其余瓣膜,影响心功能。

该手术虽然创伤小,但手术过程仍然存在较多潜在风险,涉及的技术难点较多,需要多学科团队协作。

术中,手术团队凝心聚力,凭借扎实的技术,精准的操作,密切的团队配合,逐一攻克以上难点。

手术从老人股静脉入路,穿刺房间隔,将瓣膜通过导管顺利输送至心脏,在损毁瓣膜内部精准锚定释放位置,当新的生物瓣膜成功释放的一瞬间,心脏超声显示新植入的二尖瓣装置工作良好,无反流及狭窄,心脏也没有新发心律失常,这表明手术成功,用时仅55分钟。

据悉,老人术后1小时清醒,4小时顺利拔除气管插管,目前病情稳定。

肖长波介绍,二尖瓣反流是一种逐渐老龄化的疾病,也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当二尖瓣生物瓣置换的患者出现瓣膜衰败导致心力衰竭加重,需再次换瓣手术时,面临二次外科开胸换瓣的手术风险明显增加。且这类患者多数高龄体弱,合并症多,又会进一步增加外科手术的风险。经导管二尖瓣“瓣中瓣”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势。未来,此技术可为高龄体弱、生物瓣衰败或不能耐受开胸的二尖瓣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医院徐紫渝)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