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写出来后,收到很多朋友,同事,亲人,以前恩师的关心。
非常感谢大家。
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我们都铭记于心。
原本初衷只为了记录生活,便于老来回忆。
医院的无聊生活中,锻炼一下笔力不至于生疏。
万幸,在神经外科经过18天的治疗后,父亲生命体征逐渐平稳,于1月14日转入了康复科。
离开了“哀嚎遍野”的神经外科,虽然父亲依然偏瘫,右半侧身体不能动,但我和母亲的心情,在经历了“生离死别”的痛苦和揪心后,几乎是“欢呼雀跃”般的心情,用轮椅推着父亲来到了康复科。
之前听说了康复期的漫长,也略知康复费用不是小数目。
来康复科的第一顿晚饭,在喂完父亲后,又整理好所有生活物品,办完手续,快接近8点多。医院外面的面馆,点了一两牛肉面,同时做出了一个决定,就是不管花多少钱,多少精力,一定要尽我们全力,让父亲得到最好的治疗,坚持到底。
回来后,其他病友告知,让我们准备一副轮椅,每天需要带病人去大厅治疗。当天就要用。因为临近春节,快递较少了,医院门口买,价格会高一些。加上以后治疗费用高,我便想起在闲鱼搜索二手。这样既便宜,又不用等快递。
以及,在康复科一般疗程就是3个月,考虑到省钱,最好自带陪伴床,医院的床。我便锁定了两家,马上得到了回复,当晚立即打车出去自提。最好轮椅元成交(网上原价元),陪伴床元(原价元)。
白天把爸爸从床上搬到轮椅时,由于父亲有多斤,我一不小心把腰扭到,一蹲下,只要起来便是一阵剧痛。我不敢告诉母亲,怕她心疼,担心,于是忍着痛去提东西。说着好话,请卖主帮忙送到车上,又请滴滴师傅帮忙搬下来,医院门口接我。
我把陪伴床,轮椅,搬上了滴滴后,因为顺路,央求师傅在家门口停了一下,又回家搬了被子和褥子,医院门口让保安看着,分3次,一点一点挪回到病房。
搞定了基本所需后,我已经痛得直不起腰,但是一次性搞定了这些,明天可以顺利开展治疗,心里是愉快的。
至此,我们在康复科的生活正式拉开了序幕。
来康复科的第一天,父亲依然是脸上呆滞的表情,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城市,医院,更不医院,只要一思考,便很头痛的样子。
不知道自己的年龄,也不知道今年是哪一年,什么季节。
医生经过评定后,制定了治疗计划。
每天OT、PT、电针以及多功能神经治疗系统,站床,高压氧舱等项目共7,8种。晚上饭后也有医生安排的,由家属陪伴的自主运动。
因父亲有高血糖,一日起床后,以及三餐饭后半小时都要查血糖。父亲的药也有6,7种,饭前饭中饭后,包括每个项目的衔接安排。三顿喂饭,擦洗,照顾大小便,林林总总,让人筋疲力尽。稍有倦怠,便容易出差错。
最最让人紧张的是,父亲由于脑部受伤,不太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时候坐在床上也会把护栏放下来坐起来。按照父亲的情况,一辈子,都不能摔一次跤。一旦摔跤,容易引起再次复发出血,后果不堪设想。
身边也有病友家属一人照顾时,实在有事出去几分钟,出于安全考虑,便把病人绑着,回来再解开,也实属无奈之举。
我们为了让父亲舒服一些,总是宁可累着我们自己,辛苦一些多费心,也要极力让父亲舒服一些。
到康复科之后,我们每天依旧6点钟起床,晚上大约9点多睡觉。
病人的康复效果,就和学生完成学业有共通之处。
即使是同一位老师,不同的学生,自身资质,学习的意愿,家长对家庭作业的责任心,执行力度,共同决定了学习成绩。
在康复科,除了医生的技术、手法,每个人出血量,出血位置不一,病人自身意愿,意志力,家属的鼓励和陪伴,情感的激励,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和亲友的交流,社交,都对于康复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而对于病人来说,前3个*金期至关重要。
生命体征平稳后,是否立即转入康复治疗,康复治疗的项目是否足够,都至关重要。
父亲的情况,不仅是右手,右腿,右脸的偏瘫。
语言也受到了重创。
有命名性语言障碍。不知道物体叫什么名字。
对于语言的训练,医生回答的是“没有上限”。
于是我又打印了张日常生活用品的卡片,卡片后面写了名字。每天在项目的穿插间隙中,反复教父亲认卡片,认不出就看文字,看了又记,如此循环往复。
父亲多斤,我们每天都要用轮椅推着父亲往返于大厅和其他楼栋。
大约等同于在超市推着购物车,拉着斤的大米那样的感觉了。
母亲身高只有cm,体重不足斤。
躬身推父亲轮椅上坡时,身体几乎是要贴到地面上了。
下坡时,轮椅快要带着母亲一路滑下去。
我尽力多出一些体力。好让母亲松快点。
其实,对于父亲的照顾,我们本可以轻松一些。
比如,擦洗身体不那么勤,或者不主动搜集信息,问医生我们能不能做某个项目。
我心里总是提着一口劲儿。我想要做到最好。
我怕自己留下遗憾。也希望父亲晚年不仅是“活着”,而是尽量有尊严的“生活”。
我总是觉得,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中,不可显示出“颓丧之气”。
越是在难的时候,越是要有条不紊,自己再辛苦,也要保持父亲身上整洁干净。
越是心里痛着,越是每天积极乐观。越是遇到难事,越不能垮。
生活不易,大家各有各的难事,若只是一味地宣泄。便会把人情的储蓄罐一次次透支了。
对于先生,他有心来帮忙,被我和母亲拒绝。
工作繁忙,他也有自己的难处。于是我便让他在成都,多承担一些小家家务。
以及精神上的莫大支撑。
有他在,就是我的底气。
或许这是我自己的一点执念,纵然有人愿意给你依靠。
但不可依靠太多,太深。
我始终相信:
自立者,人恒立;
自助者,天助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