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楼象女士
我是象女士,这是我们在一起的第天
北京阴沉了两天,憋出一场春雨
朋友说英国很美,适合游学
我说有机会要去看看,因为英国经常阴天
大家不理解我为何不喜欢阳光
我曾经也不理解
后来有人说
当一个人对一种天气情有独钟
那一定经常在这种天气里遇到好事情
可能
是这样吧
总有人这样评价明星:如果给我这么多钱,我也愿意吃苦受累。
其实这句话只对了一半,我不认为一些事情的刺痛感可以和金钱带来的快感相互抵消。
熬夜拍戏、节食减肥、受伤受累……如果这些尚且还能通过“看看自己账户上的钱”来弥补,那“被别人议论隐私”是我个人无法接受的。
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了林依晨怀不上孩子,她自称“为了怀孕,该试的都试了,任何能想到的方式都试了”,但结果仍然不如她愿。
新闻是具备持续性的。
就像林依晨这件事,不是大家看过之后就成了过眼云烟,大家会议论、猜测,以及不负责任地评判。
我中午和朋友吃饭,在路上听到有人聊这件事,其中一人用很轻佻的语气说,“会不会是他老公不行啊,所以才会三年怀不上孩子吧?”另一人积极回应,“这种做试管婴儿行吗,可是据说怀上的几率也很小欸……”
换位思考一下,哪怕我账户现在有千万存款,当大家都在讨论我极度隐私的事情时,我依旧会感到崩溃。
没办法,我是个耻感太强的人。
林依晨这件事被大家讨论来讨论去的另一个原因,是看起来不符合当今独立女性的调调。当一些女性在呼吁自由平等,试图摘掉“生育机器”这顶帽子时,林依晨却在积极备孕,各种尝试,期待当妈。
我看了很多娱乐账号和博主对这件事的评价,大多对林依晨恨铁不成钢,最狠*的评论是说林依晨自轻自贱。大家怎么想都想不通,一个红了十几年的女演员,竟然会为了“当妈”这件事停掉自己的事业,专心研究如何怀孕。
这种事情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或者说很多道理都没有实质性的用处,只能激起人短时间的感喟罢了。
对于林依晨,我更在意她为什么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我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去翻了林依晨的成长经历、各种采访,现在可以猜测总结出来的是——她是非常典型的服务型人格。
林依晨并非独生子女,她底下还有一个弟弟。
她在讲家里的事情时,很喜欢提到一个词,“长女”。
这个词是家里从小给她灌输的,她从很小开始就有“长女”的概念,身为长女,身兼重任。
林依晨的妈妈年轻时很要强,就算很早就和林爸爸分开,也不甘示弱,有种为母则刚的架势,一个人带大两个孩子,能同时打好几分工挣钱。
所以对于林依晨这个长女,林妈妈采取的教育方式是严厉对待严格要求,林妈妈认为这种教育有一个很大的优点:见效快。
不能迟到、真诚对人、一个错误不可以犯两次……这种教导林依晨从小听到大。
很多年前林依晨去录《快本》,被问到和妈妈的关系,她说小时候对妈妈的感觉是“敬畏和服从”。
这种关系听上去是有些问题的,准确来说是主语不对。如果把主语从“母女”换成“将士和士兵”,是不是更合适?
林依晨被妈妈调教的很好,“长女”意识随着她慢慢长大也更加深重。
比如弟弟想要一台电脑,可能很多人会随口说出一句话“那你问老妈要啊”,但林依晨会觉得她是姐姐,是家中长女,有责任给弟弟买新电脑。
所以她才去参加了“捷运超美女”的比赛,之后才有机缘巧合进入到娱乐圈。
还有促使她更具“长女意识”的是,林妈妈某次突发意外小脑中风,父母早已离异,她需要把这个担子扛起来。于医院,在此过程中没有给任何亲戚打电话。
其实在很多大事小事上,林依晨是可以进行求助的,没有人会因为这些事情去否定她,但她没有,从来没有,自己一个人扛下来,还总是觉得自己付出的不够。
而服务型人格的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时常觉得自己付出得不够,所以总是在帮助人,从不考虑是否该帮或者自己的能力到底有多少。
这种性格放在工作中,就会演变成——自我怀疑,认为自己很差,过分进行自我检讨,悲观情绪占大头。
林依晨上大学的时候很忙,要一边拍戏一边念书,可以预见的一种状况是,她因为拍戏错过很多课程。
事实也确实如此,林依晨的日文课一学期有20节,她只上了5节。
后来期末考试,她看日文卷子像是在看天书,于是开始拼命做自我检讨,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对不起老师对不起家人也对不起自己。所以在别人答题的时候,她一边哭一边写悔过书,越写越伤心,越伤心就哭得越大声。
没有人让林依晨写悔过书,老师甚至都能理解她是因为拍戏而错过很多课程,然而她仅仅看了一张试卷就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用这种方式忏悔。
成年人的生活是很累的,所以我们才会逐渐学习为自己“找借口”。我觉得这并非是懒或者不用心,是我们意识到了精力不是供我们无限使用的,才会抓住各种空隙,让自己喘口气。
但林依晨不会这样做,她但凡停下来,就会感到一种罪恶感,觉得自己愧对于所有人。她必须要自己忙起来,一直感受着为他人服务的“安全感”。
这种状态的结果之一,是会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
老实讲,林依晨20多岁的时候过得很辛苦,要赚钱要揣摩角色还要上学。她的日常是下了课飞奔到拍摄现场,然后拍到凌晨,去附近的麦当劳里眯一会儿,紧接着再去上课。
大学读完之后,日子也并没有好转,她把演戏当做“上学”,每一本剧本都被她密密麻麻的注解填满。
如果把一个剧组当成一个班级来看,林依晨就是每天不停记笔记、疯狂做真题的人。
年,林依晨患上脑垂体囊肿,医生对她说,构成这种病的原因之一是好胜心太强导致自己每天忙忙碌碌没有好好放松过。
林依晨的这种状态其实也影响到了身边人。
《恶作剧之吻》的导演说,和林依晨拍戏非常有压迫感,你以为自己已经够努力了,结果抬头一看,林依晨比你更努力,整个人会瞬间崩溃,崩溃的同时逼着自己再努力一点,不能超过林依晨,至少也要和她保持在同一水平线吧。
而对于林依晨来说,她并非想展示自己有多努力上进,她变成拼命三娘的原因是,不想拖累大家、不想麻烦大家、希望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所以把自己能干的都干了。
就像她演*蓉,整个剧组的人都告诉她,没有规定说*蓉一定是圆脸,大家对于*蓉这个角色是带有主观印象的,所以不要那么有压力就好。
林依晨嘴上说着“我懂我懂”,实际上疯狂节食,每天的食物摄入量是按口算的,比如今天只吃三口东西这样。
至于原因,她不想因为自己的圆脸,让整个剧组挨网友吐槽。
很多人告诉她,你不要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你要为你自己活啊。
后来林依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句话说,我还不知道要为自己而活吗?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做不到啊,每做一件事,都会非常在意身边人的看法。
说完这句话,主持人问她有没有什么愿望。
林依晨说:我想让很多很多爱我的人都快乐。
这就是了,服务型人格的最根本表现。
最恐惧的是不再被爱、不再被需要,所以他们会做好一切能做的,这不仅仅是为了身边人,也是为了自己的基本欲望:感受爱的存在。
都年了,大家还不知道人生短短几十年要为自己而活吗?但对于服务型人格来说,很难做到知行合一,他们对生命的要求是如果有人爱我,以及我能感受到被人爱,就好了,别无他求。
看到这里,基本不难理解林依晨为什么要试遍所有方法只为得一个孩子。
我大胆猜测她明白女性不是生育机器,女性的存在也并不是为了生孩子。可是她想到要面对老人渴望看到孙辈的期待,面对婆婆、老公,以及自己那颗服务型人格的心,她会怎么做?
很大可能,她不会作之不理,直接宣告我不准备生孩子了,先不说别人,可能她都过不去自己心里那一关。
所以当很多人在批评林依晨不独立、不追求性别平等、被封建传统洗脑的时候,我更倾向于解析她这个人,然后给予理解。
像林依晨这种从小被灌输“长女”概念,长大过程中被各方因素影响,最后长成一个习惯取悦他人的服务型人格,不是一两句女性独立宣言就能拯救的,或者说,她要面对的解决的问题,不是回对方一句女性宣言就能完事儿的。
每个人的经历和成长环境不同,而一个人在20岁之前会养成主要性格,想要改变,太难了。
《司藤》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这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道,莫问前程,各行各道,同道为亲,道不同不相为谋,生如长河,渡船千艘,唯自渡方是真渡。
终究,还是要靠自己掌舵的,前提是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坐标体系,以及服务型人格、讨好型人格、依赖型人格……最重要的是反哺自信。
其实反哺自信也算是缓解办法之一,毕竟自信来源是自己,不是先想着自己这么做别人是否开心。
最后说一句有点缥缈的话——我一直都相信这个时代能让每个人都过得百转千回。
变化快,也会让包含在其中的人逐渐变化,只是时间问题。
以前父辈总说“这辈子就这样了”,那是上世纪独有的大环境造成的,我们也能看到父辈们活到这一时代,也在经历着变化、接受着变化。
比如,你父母肯定比爷爷奶奶更具包容性,也活得更开阔了,是不是?
所以一些女性,她们需要时间的刺激。
性格、家庭、成长环境是不能选择的,我就不信有人会主动选择拥有一个老妈子人设,谁不想活得潇洒点。
如今我们恨铁不成钢的女性,日后极有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打开任督二脉。
相信她们,其实也是在相信自己。
因为我们这一代,已经逐渐在认证这一点了。
我是象女士,你的好姐妹
一个希望所有女生为自己而活的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