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18点,医院主治医师李新慧一行五人接到抗疫指挥部通知,医院医院。“当时接到通知,要求08:00出发,第二天下午3点,又临时抽调包括他在内的5人(崔占群、李新慧、付宗阁、陈莎、崔智慧)医院。”李新慧回忆说。
医院后他们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终于可以用自己得所学知识救治新冠患者,有必胜的信心。紧张的是这可是实战,真枪真刀的与新冠病毒面对面斗争,真的有可能被病毒感染,自己被感染不怕,怕的是给战友们带来危险。
经过1天多的院感、穿脱防护服培训、考核,准备第二天进驻污染区。在穿防护服时,严格按照步骤、流程操作,先戴口罩,做密闭实验,经过大约15分钟的穿戴、检查,终于穿戴合格。当得知他们是第一次进入污染区,院感老师更是像大姐一样反复强调:“进入污染区后动作小心,按规定路线行走,有暴露风险立即撤出污染区,脱防护服一定要慢、要规范。”
进入污染区后,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很慢,每一个动作都很轻柔,生怕因小小的动作增加暴露风险。在工作中他们也发现,在污染区工作与平时工作存在很大的不同,“带着N95口罩感觉处于轻度缺氧状态,稍微活动量大一些就会气促,而且特别容易出汗。由于防护服局部隔音,与病人的交流和同事之间的交流需更大的音量才能听得更清楚。”李新慧说。为了减少暴露风险,在完成各项医护处置的同时,队员们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帮助,时刻紧绷院感这根弦。“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已经工作的1周多时间里,每日都进行核酸检测,无院感事件发生。”李新慧说。
在脱防护服时需更加小心,每一步都在监督下完成,每一步都要做好手卫生,每一步都要动作轻柔,以免形成气溶胶。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最终无院感事件发生。
医院中有许多是一家人住院隔离,其中还有很多小朋友。有一家人在转院时因行李太多,家人照顾不上孩子,正在进行消杀工作的护师崔智慧看到一个4岁的小朋友独自在前面走着,走得有些胆怯。“我看着他和我的孩子差不多年纪,身为母亲的我顿时感到心里不是滋味。”崔智慧说,“别害怕,阿姨陪你一起走。”
病区里有一位肿瘤多发转移的患者,起初精神很差,经过治疗病情好转后精神好转。但是同时由于没有家人陪护,再加上对疾病的恐惧,突然拒绝配合治疗,并要求见家属,要回家。李新慧反复与患者沟通,患者依旧不吃药、不打针。随后拨通了患者侄子的电话,经过接近20分钟的劝解,结果依旧不理想。这可愁坏了当值的李新慧、付宗阁和陈莎。“患者基础疾病多,平时规律用药的情况下病情控制的还比较理想,这突然断药可能会导致病情的突然加重。”李新慧说。于是他们三人商议继续做心理工作。通过与老人唠家常,并且肯定了患者的身体状况,经过1个多小时的轮番劝解,患者渐渐地也理解了他们,声音不那么生硬,表情也不那么严肃了,乐呵呵地把药吃了。
3月24日,他们收治了一名新冠肺炎、脑梗死后遗症的患者,患者在家卧床好几年了,骨瘦如柴,付宗阁和陈莎熟练地给她吸氧,监护,插尿管,插胃管,抽血,输液,泵药。又帮患者换下身上的脏衣服。要知道这一系列操作在不穿防护服的情况下还得忙活一阵子,他们既怕动作太大引起出汗,防护服时效性减弱,同时又害怕患者病情变化。陈莎说:“以前羡慕别人当英雄,现在才知道英雄是对体力,心理,技术,知识的多种考验,不管前方如何我们仍会砥砺前行。”
消杀工作是阻断病毒传播、构筑严密防线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消杀标准,规范消杀要求,落实落细消杀措施。但是疫情当下,医院各病区人员都极为严谨,这份看似不起眼实则很重要的工作就落到了医护人员的肩膀之上。主治医师崔占群在对隔离病区实行地毯式消毒杀菌,切实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确保隔离病区消杀符合规范要求。
医院主管护师付宗阁,他每天就是两点一线的闭环管理,穿梭于病房和宾馆。他不仅仅是一名护士,同时也是一名预备役民兵,在民兵医疗救护排宣誓的时候有句话也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中“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作为医护人员支援抗疫前线,他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