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脓肿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张兵一家三口齐上阵带着妻儿去扶贫天眼新
TUhjnbcbe - 2025/4/11 17:44:00

初夏的早晨,从江县加勉乡加坡村云蒸霞蔚。破晓的阳光穿透云层、越过沟壑斜照在村子对面的山坡上,将山坡分为光暗层次分明的两截。村民们伴着鸟叫虫鸣起床,经过简单拾掇后,挑着一担前一天准备好的秧苗出门。

贵州省地方海事局驻加坡村脱贫攻坚指挥所内,张兵给一岁多的儿子简单收拾后,就来到办公室,埋头整理脱贫攻坚资料。

年出生的张兵,是云南人,年考入贵州省地方海事局,今年2月份来到加坡村,成为贵州省地方海事局驻加坡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的一员。与其他驻村队员不同的是——张兵是带着妻儿来的。

驻村夫妻档安家贫困村

今年2月7日,当时还在医院照顾患病父亲的张兵,接到单位将增派一批人员到定点帮扶贫困村开展工作的消息,立即就起了驻村的心思。“脱贫攻坚是一项伟大事业,能够为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张兵说。

可是,除了能够参与脱贫攻坚事业的兴奋外,张兵心里还有重重顾虑。

75岁的父亲突患脑梗还躺在病床上,神志不清,母亲也58岁了,儿子刚满一岁,张兵愁容满面地在病房外来回踱步,心里想着应该怎样向妻子开口,怎样向父母交代。

“作为独生子的我,真担心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张兵说,年是贵州省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贵州省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坚决啃下最后“硬骨头”的关键之年,错过这次机会会让他感觉遗憾。于是,他下定决心先向妻子说明情况,再征得母亲的同意。

随即,他连夜坐高铁回贵阳,告知妻子想去驻村扶贫。

“你去驻村,爸爸怎么办?我和孩子怎么办?”听了张兵的想法,妻子黄春梅很是着急。一旦驻村,距离远,基本不可能经常回家,家里大小事务都要甩给瘦弱的妻子打理,张兵既心疼妻子又可怜孩子,内心有了一丝犹豫。

扶贫不能耽搁,妻子儿子需要照顾,能不能把他们一起带到村里?张兵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在征得妻子同意后,医院,征求母亲的意见。

让张兵觉得意外的是,母亲支持他去驻村,还鼓励他:“你爸18岁当兵,如今是一个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如果他醒着,也会支持你的。”

家人的支持,让张兵的意志更加坚定:“我要继承父亲老一辈革命军人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扶贫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马上打电话回单位报名,挂断电话后,张兵心里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

2月10日,张兵接到单位领导的电话通知,同意他去驻村,并且还为没有工作的黄春梅安排了一份在村里为驻村工作队做饭的工作,元一个月。

“帮助张兵妻子解决工作问题,是我局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心关爱基层扶贫干部政策、保护和激发基层扶贫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具体实践。帮助基层扶贫干部解决后顾之忧,是为了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在脱贫攻坚一线安心、安身、安业。”贵州省地方海事局党委书记蔡光莲说。

“要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组织和领导的关怀。”张兵在心里暗下决心,并把“做群众工作的热心人,做群众思想的知心人做群众困难的传话人”当做驻村扶贫工作的目标和使命。

用心办实事百姓齐点赞

2月19日,在安排好家里的事宜后,张兵便带着妻儿一起到贵州省地方海事局定点帮扶的加坡村驻村。

驻村安家后,张兵和妻子各自忙碌,很快就进入了工作状态。在完成分配的工作后,张兵还经常到村民家中走访,看看能不能帮点什么。

由于近段时间正值农忙,大多数村民白天出门忙农事,晚上才回家。驻村队员只得利用晚上的有限时间进行走访。

5月27日晚上9点,张兵与村会计梁胜央到独居老人韦老用家走访。当老人佝偻着背把他们迎进门后,就坐在小板凳上不时用两手抱着右腿膝盖揉搓。经询问得知,老人腿疼的毛病近来更加严重,当即表示:“婆婆,你腿脚不舒服,我明天带你去乡里的卫生院看看,行不行?”

“没事,我这是老毛病,拖一拖就过了。”

“有病不能拖,要及时就医。”

“不去了,年纪大了,哪儿也不想去。”

可无论张兵和梁胜央如何劝说,韦老用就是不愿意外出就医。

经过一番劝说无果后,张兵和梁胜央决定去另一位独居老人潘老旺家,看能不能从熟悉韦老用的人身上找到突破口。到了潘老旺家,张兵和梁胜央得知,潘老旺也有腿疼的毛病,但对于外出就医的态度,她和韦老用不约而同——不管怎么劝,就是不外出。

两位年约七旬的独居老人腿疼起来难以走路的的情形,让张兵联想到了自己还在病床上的父亲,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第二天凌晨6点,张兵早早起床,独自驱车前往加勉乡卫生院,接来了卫生院的医生到村里给两位老人看病。赶到韦老用、潘老旺家中时,恰逢瓢泼大雨,两位老人因为天气原因风湿病发,下肢关节疼痛浮肿。当她们看到张兵带着医生和药品到来,非常高兴。

经过医生的治疗后,两位老人的疼痛得到缓解。连连向张兵和医生们表达感谢。一番忙碌过后已是晚上7点过,张兵又冒着大雾驱车送卫生院的两位医生回加勉乡。

秉承着为乡亲们服务的精神和较真的态度,张兵一直默默地为村民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村民们提起张兵,无一不竖起大拇指——“是个好小伙,为我们做了许多,我们打心底感激他!”

怀感恩之心励进取之志

看着丈夫的工作进展有序,黄春梅心中欢喜的同时,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努力适应自己的工作节奏,力所能及地支持丈夫的扶贫工作。

“我老家是四川宜宾的,那里的农村要比这里好很多,来了才真正感受到驻村生活的不易。”黄春梅说,来到加坡村后,驻村工作队贴心地照顾他们一家人的生活,专门在驻村指挥所的二楼腾出一间宿舍,当作他们简易的家,洗脸池和厕所是公用的。

面对妻子,张兵心里有些愧疚,尤其是今年3月初那次儿子生病的事,更是让他心有余悸。

“那天晚上,小娃娃不停地哭,一直持续到半夜2点过,我和妻子急得团团转,逼不得已请‘第一书记’王慢和另外医院。”张兵说,由于加坡村是加勉乡最偏远的村,距离从江县城约公里,再加上山陡弯急的原因,到从江县城需要4个多小时。于是,他们当晚去了医院。

经过一番检查诊治,已是第二天早晨9点,所幸孩子只是患上了轻微肠梗阻,经过治疗已没有大碍。

“感谢驻村同事们的帮助,医院待了一晚上,给他们添麻烦了。”张兵有些歉意地说。

“张兵能在父亲病重住院的情况下,带着妻儿进山驻村扶贫,很是不容易,我们能帮的尽量帮。”王慢说。

从那之后,黄春梅除了给驻村队员做饭外,闲暇时间还带着孩子与村里的孩子们玩耍,教他们读书写字。

“我自己苦一点没啥,最怕小娃娃生病。”黄春梅说,“但转念一想,既然嫁给了他就要支持他,这是他的事业,我不能拖后腿。虽然这边条件比较艰苦,但是只要他能安心工作,我也心甘情愿。”

“有媳妇在,脱贫攻坚再苦再难,我们也能共同克服。”张兵说,在“家”里,妻子才是“定海神针”。

而远在云南的父母有时通过视频连线时,也是常常鼓励张兵夫妻俩:要认真工作,照顾好孩子和自己。

“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勇气,非常感谢他们。”张兵说,他要用自己的行动做一个扶贫干部该做的事,践行“精准扶贫脱贫、不落一户一人”的铿锵誓言。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赵中行钟明秀

编辑黎娅茹

编审姚曼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兵一家三口齐上阵带着妻儿去扶贫天眼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