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运行一周年媒体沟医院举办。在市医管中心统一部署下,医院医院合作共建“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以下简称“康复中心”),历时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康复中心目前运行机制顺畅,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转化为一体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康复医学平台,医院间合作共建高水平医疗服务平台做出了积极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市医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潘苏彦介绍,为推动市属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更好地满足患者康复服务需求,医院管理中心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患者健康需求,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统筹推进集团化发展,医院发展新格局。医院之间临床重点专科和学科协同发展,医院康复医联体,医院医院合作共建“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整合打通诊疗——康复环节,医院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患者提供了连续性、高水平的康复服务,切实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统筹推进集团化发展,医院发展新格局
市医管中心医院集团化协同发展,医院整体为市民提供连续性的优质医疗服务,促进分级就诊、双向转诊。从年到年,市医管中心组织市属14家医院与医院(医院、医院)建立康复患者顺畅双向转诊、安医院康复医联体,构建了“2+14”模式。转诊病种主要以脑血管病、骨与关节疾病、心肺疾病、皮肤病、肿瘤等为主。患者在转诊后能够获得连续性、一体化的医疗康复服务,医院可能发生二次脑梗塞等病情变化时,医院的技术支持,也可通过医院继续救治,既保证了医疗安全又医院的后顾之忧。
同时,医院可以腾挪出更多床位为危重症患者服务,有效提高使用效率。截至目前,医院、医院、医院等康复医联体成医院转诊患者达到人,脑卒中、骨折术后、心肺疾病、脑外伤等患者在急性期治疗后的持续医疗康复需求得到有效保障,让患者获得更多实惠。
▌医院优质医疗资源,致力打造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小汤山康复医学平台
北京医院在保障非典、新冠疫情应急救治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医院的高质量发展还需依赖于其自身的专科特色和学科建设。为加快补齐小汤山康复医学发展短板,年,在医院医院原有康复医联体合作基础上,市医管中心医院医院深化合作,探索创建了更加紧密的、医院双医院合作共建高水平医学平台的合作模式,即合作共建康复中心,并于年9月1日开始试运行。
新成立的康复中心按照“政府主导、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建共管”的原则,创新实行“共同管理、两院一科、独立运营、合作共赢”医院紧密型医疗合作新模式,医院充分发挥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的引领作用,医院充分发挥康复医学软硬件资源优势,努力构建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康复医学平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
目前,康复中心根据需求一期开放床位49张,二期开放床位57张,共计张。治疗室面积近平方米,医疗团队现有89人,设有PT、OT、ST、理疗、中医、水疗等康复治疗及训练中心。医院康复科主任兼任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主任,康复中医院共同派人组成,医院长期派驻专家,同时医院医务人员定期去医院培训学习,以此来保证康复质量。通过视频方式实现远程交班、查房、会诊及教学等工作,保证了两院一科同质化发展。
试运行一年来,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共接诊天坛转诊患者人,床位使用率近70%,医院神经康复医疗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多个国家级康复医学和医工交叉科研课题落户医院,国际先进的类脑康复机器人等新技术转化和落户到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让医院成为国内第一家医院,初步展示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高水平康复医学平台的雏形。
▌坚持人民至上,医院医疗服务模式提升就医获得感
通过“天坛小汤山康复中心”构建治疗-康复连续性医疗服务模式,让医院神经疾病尤其是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获得更多更长更加完善的连续性医疗服务,更加有利于神经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让医院的神经疾病患者可医院的连续性医疗服务,也提升了医院神经疾病医疗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医院提供全方位的检查检验服务、综合救治及后勤保障,并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环境疗愈优势,为患者提供舒心悦目的康复服务,提升康复患者就医获得感。
下一步,市医院管理中心将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和医院医疗服务模式,充医院集团优质医疗资源作用,进一步推动医院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继续在骨科康复、儿童康复、中医康复等领域开展紧密医疗合作,组团式、连续性、互补式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更好治疗效果和更加温馨有温度的医疗服务,不断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
编辑:薄梦嫄王雅欣(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