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脓肿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他从未授衔,死后葬礼却比元帅隆重,周恩来
TUhjnbcbe - 2025/5/14 20:27:00

周恩来一直都是“人民的好总理”,他在任时如此,他逝世几十年之后如此,在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里他依然会是。他时刻谨记党的宗旨,勤奋工作,严于律己,是世界公认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同时这位伟人身上也从来不缺乏人情味儿。

他会终生记得为自己而死的警卫参谋陈有才,会亲自去他坟上祭奠;他会在得知是自己误批下级时,向下级道歉作检讨。他还会给予“替他牺牲”的司机家属关心,按月拿出自己部分工资汇钱。甚至他还会在自己“救命恩人”的葬礼上,亲自抬棺葬送。

杨立三是湖南省长沙县人,年出生在一个祖辈上几代人都是穷苦百姓的家庭。在地主占尽土地的年代里,他们家没有真正的土地,家人起早贪黑去地主家当佃农也只能勉强果腹。生而不愿平凡的杨立三,本着不想他的后代人继续如此悲苦的想法,他开始边农作边读书习字。20世纪初期正是大量先进文化涌入的时候,青年学子们也相继受到影响,杨立三也不例外。于是在通过书籍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后的杨立三,心中满是抱负理想,迫切地想要有一番作为。

五卅惨案在当时引起了不少青年的愤怒之感,杨立三也开始加入到反帝爱国思想宣传组织中。又在参加一次农民运动讲习时,认识了毛泽东,听了他的演讲后他更加向往共产党起来。后来秋收起义失败,杨立三便一直跟着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杨立三挑起了红军后勤部长这个重任。要知道当时的红军才初见雏形,很多方面都需要时间去调整,很多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就光是部队的吃喝住行都是难题。所以看似轻松的“红色大管家”之职当真不好当,他的每一项决定都至关重要,甚至影响到红军生死存亡。

尤其是在红军长征路上,部队频繁遭遇打击,部队缺米少粮、缺钱缺医药、缺布匹……一度压得杨立三喘不过气来。一路走来,他眼里总能找到活,啥事都干,可以说杨立三在当时就好比全军身后最坚实的后盾。而他和周恩来的缘分,也是在长征路上结下的。

红军路过毛尔盖草原时,鲜花绿草可谓美不胜收,然而红军却并无心赏风景。为了避免迷路,红军特意还找了当地老乡作向导,却还是一度在沼泽里找不着北。还有那隐藏在草地中的毒蚊子,同样也威胁着红军的生命。有些红军本来身上就有伤,再加上毒蚊子的叮咬,愣是倒下去就再也没有起来。周恩来也在途中生了病,又在高强度工作和缺少药品的情况,小小感冒变成了肝脓肿,走路一度都变得困难。

怎么办?“抬也要抬出草地”,只听彭德怀一声令下后,杨立三这个后勤部长快速准备担架队,轮流着抬将周恩来抬出了草地。看着杨立三早已磨破的草鞋和尽是血泡的双手,周恩来无法言用表达感激,却将他的恩情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后来抗日战争打响,杨立三从总后勤部长当到了冀南银行董事长,日夜奔走在为组织筹措粮款、调动武器装备和生活物资的路上。并且当时军民关系越发融洽的背后也有杨立三的功劳,是他想出了后方根据地大搞生产自救,和民众打成一片的办法,分工合作之下为我军物资保障提供了巨大帮助。待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打响,杨立三仍然没有放松工作,同样是他率部下为我军筑起了后勤保障的铜墙铁壁。

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但国内建设依旧面临着多种难题,尤其是物资匮乏问题,让同时担任解放军总后勤部长、中国第一任食品工业部部长等多职的杨立三很是苦恼。于是他又开始进入到废寝忘食的工作状态中。时间走到年的秋天,杨立三的身体终究是扛不住了,积劳成疾的他被检查出脑癌。而后组织强行要求他去莫斯科接受治疗,只是没想到他这一走竟然就没能“走回家”。同年11月28日,医院传来消息:杨立三病逝,终年54岁。

得知这一噩耗的周恩来悲痛欲绝,心里想着一定要亲自去送送他。12月7日上午的追悼会上,不仅有主祭人周恩来,还有彭真、贺龙、聂荣臻等多位党和国家及军队的领导人。追悼会结束起灵时,周恩来是文官队第一个抬棺执拂之人。

这场葬礼十分隆重,甚至超过了元帅级别。从投身革命开始,到54岁英年早逝,杨立三日夜都在记挂着党,记挂着国家,为了让战士们能够吃上一口饱饭操碎了心。虽然他从未授过衔,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值得这样的葬礼,也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将帅之才”!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从未授衔,死后葬礼却比元帅隆重,周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