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代小佩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医师郭起浩表示,如果患者能早发现、早就诊、积极配合医嘱进行药物治疗,保持更好的生活方式,可大大延缓发病时间、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对疾病的预防和延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郭起浩: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病,是认知障碍疾病,即记忆、语言、逻辑推理能力等大脑高级功能的减退,全国患病人数预计超过万。
阿尔茨海默病分为哪些阶段,如何判断病情进展?
郭起浩:现在从早诊早治的角度,将阿尔茨海默病细分为多个阶段,有几个阶段的表现需要重视。
比如进展到轻度痴呆阶段,患者比较复杂的生活技能容易出现问题。比如说有人和他打电话,他无法把电话的内容全部都复述出来,外加患者个性可能容易发怒、焦虑。
到了中度痴呆阶段,患者个性改变更明显,有时候会出现猜疑,记忆能力、语言能力、执行功能、注意力和大脑的灵活性都会有所下降。
到了重度痴呆阶段,一般老百姓都能够看得出痴呆症状,比如家里人名字都叫不出来,家里存折放在哪里也不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也说不出来。
作为医生,我们鼓励大家树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意识”,让患者生活更有尊严、更有质量。
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郭起浩: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诊断标准有两种。第一种叫临床诊断,第二种是研究用的诊断。临床诊断就是为患者做认知评估,做血液化验和脑部影像学检查,初步排除脑肿瘤、脑梗死等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而研究用的诊断,主要看两个指标,包括脑淀粉样蛋白的改变和神经纤维的碱基的病理改变,具体就包含了脑脊液检查、PET检查、血液检查。
如果能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相比从来没有预防过的情况,在整体治疗周期是否有明显变化?
郭起浩:一般来说,对于还没有痴呆的患者,但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