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委要求,为继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积极创新*课形式和内容,提升*课教育实效,医院神经内科*支部继续开展*课上病房服务。
8月31日下午六点半,神经内科*支部书记张仕和同志在神经内科一病区一间宽敞的病房向二十余位患者及家属介绍神经内科脑卒中、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相关疾病知识,继续现场回答患者及家属咨询问题。
相同的科室和病房,相同的讲者,但听讲的患者及家属换了一批又一批,大致相同的讲课内容,大致相同的提问,支部书记张仕和照样耐心细致一遍又一遍给予解答。
张仕和同志指出,脑卒中在我国已上升为第一位死亡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日益增多,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与生命。据世界卒中组织(WSO)报告,全世界每六秒钟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全世界每年近万人死于脑卒中。但研究证实,脑卒中是可以早期预防的。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民众对脑卒中防病治病知识十分缺乏,对脑卒中应该早期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因此常常导致严重后果。
首先脑卒中是什么病?脑卒中也称为脑中风,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出血性卒中临床上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卒中包括脑梗塞(或称脑梗死)、脑血栓形成、脑栓塞等。其次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最主要杀手。我国脑卒中每年新发病例约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超过万人。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约有1/4至1/3可能在2至5年内复发。脑卒中早期症状主要是全脑受损害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严重者有不同程度的神志不清:如迷糊或昏迷不醒。
局部脑损害症状常见的主要是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眩晕伴恶心、呕吐、复视、发音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这些症状有时单独出现一个,有时同时出现多个。脑卒中的就医原则有八个字:及早送医、专科诊治。发现脑卒中的早期征兆后,医院寻求专科诊治。脑梗塞患者在发病3小时内,最晚不迟于6小时内,部分患者能通过溶栓药物让血管再通,从而恢复功能;超过6小时后无溶栓指征。脑出血患者更需尽早诊治,以防病情加重,错过手术等治疗时机。
针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这一特点,且老年人易患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张书记还介绍了糖尿病、高血压等方面的知识,他提到,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统计,70~80脑卒中病人都有高血压。高血压可促进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在动脉粥样硬化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以及某些大动脉血栓脱落可造成脑动脉栓塞,这些情况可导致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
另外,在高血压长期作用下,脑小动脉持久收缩,会导致血管壁变硬变脆,受到高压血流的长期冲击,管壁扩张变薄,特别是在分叉处易破裂,导致脑出血。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舒张压平均每下降3mmHg,脑卒中的危险将下降32%,各国的实践也证实高血压的人群干预是有效的,控制高血压是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张书记指出,糖尿病也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B细胞功能降低,引起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异常,不仅会导致血糖升高,还会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脂肪过度氧化,导致胆固醇增高,进而造成脂代谢紊乱,加速动脉硬化。另外,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常呈现高黏度状态,同时伴有高血压症状,这些因素促成了血栓的形成,并最终促使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患者及家属常常打断张书记的讲课,张书记都耐心的一一给予解答。通过这次脑卒中、高血压及糖尿病方面的知识讲课以及系列提问,大家对脑卒中是什么病、高血压糖尿病为什么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如何预防脑卒中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神经内科*支部举办的这次活动非常满意,希望以后还能参加这样的病房*课活动。
作者
医院神经内科刘少勇
编辑
张嵩玮监审
邱继东
排版
普雯校对
陈贵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