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在控制身体平衡和运动协调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小脑出现功能障碍,患者会出现平衡障碍、姿势协调障碍、四肢和身体震颤、构音障碍等症状,进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小脑萎缩并非老年人“专利”
小脑萎缩患者的主要表现是共济失调,步态不稳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表现为醉酒样或剪刀步伐;晚期患者可能无法行走,需长期卧床。还可表现出头晕、健忘、记忆力减退、反应迟缓、手足震颤、吞咽呛咳等脑神经功能障碍。小脑萎缩患者往往还有构音障碍,言语不清。少数患者可发生眼球震颤,出现眼球左右摆动。
小脑萎缩患者所表现出的典型症状,往往会让大家下意识觉得这是一种“老年病”,事实真是这样吗?
医院神经内科专家颜洪医师表示,因自然衰老导致的小脑萎缩确实多见于老年人,但在林林总总的病因中,由于遗传导致的小脑萎缩,往往是在患者青少年期、成年期就开始发病。
▲小脑萎缩家族遗传几率较高
结合多年的小脑萎缩外科临床诊疗经验,我院神经内科专家颜洪医师认为,小脑萎缩的家族遗传几率较高,因遗传因素导致小脑萎缩的患者,常有先天性后颅窝发育畸形,从而导致小脑及脑血管发育不良,进而使脑部供血不足。这种慢性供血不足长期存在,使小脑得不到足够的给养,久而久之就会萎缩并出现功能障碍。
病因复杂的小脑萎缩
我院神经内科专家颜洪医师介绍,小脑萎缩是脑部CT或者磁共振成像(MRI)发现的一种影像学表现,其共同特征是神经影像学检查发现小脑的容积减小,脑沟增深增宽,说明小脑发生了退行性病变。
小脑萎缩的病因十分复杂,基本病因包括:遗传性疾病:脊髓小脑变性(SCA)、Friedreich型共济失调、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症等。
变性性疾病: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等。
缺血缺氧性疾病:如急性脑梗死、脑出血、一氧化碳中*等。
药物中*:如苯妥英钠等。
炎症性疾病:急性小脑炎后遗症。
酒精中*:酒精性小脑变性。
其他:神经副肿瘤综合征。
我院神经内科专家颜洪医师指出,相关的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酒精等也可能会诱发小脑萎缩。他坦言,正由于引起小脑萎缩的病因非常复杂,需要对每一位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审慎分析评估,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两位“80后”患者均有家族遗传史
近期,医院短时间内先后收治了两位“80后”女性小脑萎缩患者——
胡某(化名),33岁,来自江苏省,在事业单位工作,于4年前出现行走不稳,近两年病情不断加重,独立行走困难且言语不清,饮食吞咽困难。
秦某(化名),35岁,来自本地,于2年前行走不稳,双上肢出现震颤。
由于病情严重影响这两位“80后”生活工作,在了解到医院针对性诊疗小脑萎缩后,在家人陪伴下,医院寻求进一步治疗。
▲患者秦某的颅脑MRI影像
▲患者胡某的颅脑MRI影像
“两位患者均有家族遗传病史,影像学检查提示小脑萎缩改变明显,部分脑部供血血管纤细。”我院神经内科专家颜洪医师说道。
精准诊疗,一人一方
经我院颜洪专家和其他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为这2名患者。确定专属专属一对一定制的治疗方案。打破传统一人一方局面。
中西药物结合理疗+物理康复,双向合一,经过一个疗程诊疗,减轻与缓解粘连物对血管的牵拉与压迫,改善脑部血供。两位患者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共济失调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现在2位患者,可自行行走,说话表达相对于以前相比表达清晰。
颜洪专家温馨提示:小脑萎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大致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其中,早期患者一般会有走路不稳、肢体动作不协调等症状表现,由于尚未影响正常生活工作,可能并不特别重视。随着病情不断进展,肢体、语言等方面共济失调症状进一步加重。晚期患者则无法站立或坐起,生活基本无法自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特别是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群体,一旦出现无诱因行走不稳、言语不清等可疑症状,应及早就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咨询、挂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