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在外,有一种心酸叫「真的没有安全感」。
嫁得近,两口子吵架了,姑娘抄起电话按几个号码,亲兄堂弟就驰车扬尘地立马赶来了。
有理帮着讲理,没理也能给自己撑个场子,争口气。有娘家人在旁边,人就显得硬气。
远嫁,现在路途遥远,几百几千里,跟老公吵个架,跟婆婆怄个气,心里特别委屈。
拿起电话想让父母评个理,又怕他们不能立马赶来,担心得睡不着;想硬气一回搞个离家出走,又没有什么知心朋友,都不知道能去哪里;就算狠下心,喊来父母兄弟,等他们千里之外跋涉赶到的时候,气也消了一大半,两口子早就握手言欢,已经没了申辩的力气。
远嫁的人儿啊,还是默默鞭策自己少生是非,或者自强自立吧。
嫁得远,跟父母的每一次分别,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堂妹大学时谈了一个男朋友,爱河深陷,毕业后寻死觅活地要跟他回山东老家创业。
叔叔婶婶百劝千拦挡不住,只能叹着气,交出户口本。
结婚7年,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幼儿园。
堂妹老公跑业务不常回家,她以一拖二,日子艰难,想回趟娘家,哪有说走就走那么简单?
她只能偷偷给父母汇点钱,拖拖拉拉,三年没见。
后来,婶婶突然惹重病,瘫痪在床,小脑萎缩导致性情大变,见人就骂。
叔叔这才下决心叫她回来。
当心急火燎的堂妹赶回家,母亲已经重度昏迷不认识人了,就算见上了最后一面,母女俩,连一句真正的话都没说上。
几十年的母女骨血情,在仓惶中,说断就断了。
办完丧事,父亲拿出一个存折,说这是这些年她给家里的钱,母亲得病前一直惦记着还给她,说她带两个孩子不容易,又没有工作,更需要钱……
痛彻骨髓。
她以为,给父母一些钱就给了自己不回家的心安,可最后却变成了敷衍父母、买断亲情的悔恨。
年轻时以为自己嫁给了爱情,但可能嫁给了天真。
年少时以为挣脱了父母,找到了自由,但可能却再也找不回团聚的路途。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道亲情计算题: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减去应酬、吃饭、睡觉等时间,真正能陪在父母身边的大概只有约24小时,30年总共才小时,差不多一个月。
这个答案既残酷,又现实。
作为父母的小棉袄,尤其是独生女,孝顺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不远嫁。
每个远嫁的女儿,都是父母永远的牵挂。
同事老杨的独生女,是多年前本市的高考状元,北大毕业后出国留学,后来嫁到了美国。我们都很羡慕老杨,有一个这么优秀的女儿。
可老杨苦笑说:“女儿刚上北大的时候,作为父母的确骄傲,可时间越长,那种自豪感就越少,等她出国留学后,自豪感彻底消失殆尽。”
洛杉矶时间,比北京晚15小时。老杨和女儿交流,一个白天,一个黑夜,白天不懂夜的黑。
女儿工作太忙,很少主动打电话。老杨不好常打扰女儿,最盼望的就是与女儿视频的日子。每次他都早早坐在电脑旁等着时间的到来。哎,做父母的就是这么卑微,生怕打扰了孩子,却心甘情愿被孩子打扰。
龙应台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其实渐行渐远的一直是孩子,而父母,却总在不遗余力地向孩子靠近。
每当美国发生枪击案,老杨的心就会悬起来,即使案发城市离女儿很远很远。他会在第一时间给女儿打电话,直到女儿电话里报声“平安”,他心里的一颗大石头才落地。每次打电话,叮嘱女儿注意安全,是他永远的唠叨。
老杨和我们聊天说,特别后悔让女儿远嫁。
空巢老人,女儿再优秀,又有什么用呢?
年迈的双亲在需要陪伴的时候不能侍奉左右;
生病的时候不能端茶倒水;
孤独的时候不能陪他们聊聊家常;
在该尽孝的时候却远在他乡;
在父母想女儿的时候,不能面对面,看得见,摸不着,只能隔着万水千山,隔着冰冷的屏幕诉说;
在女儿最需要父母的时候,她也只能望洋兴叹,默默把泪水咽下,只对父母说一声“一切都好”。
老杨说,有时候真希望时间能倒流,回到女儿高考时,希望她考得没那么好,只考上二本就行,也许这样她就能留在父母身边,干一份普通的工作,却能和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希望回到女儿出国、找工作时,希望她没那么优秀,就不会对自己要求那么高,不会一心要出人头地;希望回到女儿找男朋友时,一定不让她远嫁……
可抱怨归抱怨,下一秒钟,他又会笑眯眯地坐在电脑前,等着与女儿的视频。可怜天下父母心。正如前段时间火爆的“番茄炒蛋”视频所说,“想留你在身边,更想你拥有全世界,你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远嫁的女儿,是父母永远的牵挂。
远嫁,也是女儿心中永远的痛。
远嫁的女儿,对父母就是这样的怅然与无奈。
时间越久,父母越老,这种感觉越强烈。
朱自清的《背影》结尾写道:“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